常常破圈与其他行业的人气明星互动(谁的人气高就蹭谁

日期: 栏目:法甲联赛 浏览:71 评论:0

  

  这可能是在中国存在感最弱的一届欧洲杯。

  由于疫情,2020年欧洲杯推迟到了2021年。原以为球迷们积蓄了5年的激情,应该在这个夏天爆发。但没想到大家对欧洲杯的关注度,还不及国足的一场十二强赛。

  6月16日,国足比赛在凌晨2点开赛,收视率破1%

  同一时间,欧洲杯德法大战凌晨3点开赛,下半场收视率勉强拉倒0.4%

  怨气最深的恐怕是小龙虾和烧烤店,精酿啤酒都囤好了,球迷们却没有如期而至,就这?

  究其原罪,欧洲杯实在缺少与新媒体的合作。

  欧洲杯的直播权一直是欧足联的摇钱树。

  2016年欧洲杯直播权收入高达10.2亿欧元,占到了整个赛事总收入的56%。这一收入比例在疫情之后势必会进一步提升,因为目前大多数主办国对于现场球迷数量还有很高的限制,从而影响到了门票和周边服务收入。

  所以欧足联把始终把直播权握的死死的。欧足联将2020年欧洲杯直播权出售给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接近500家媒体,想必也是收益不菲。

  但这些直播合作方中,仍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比如,英国的直播权在BBC和ITV手上,美国的转播权在ESPN和Univision手上,而中国的直播权在央视和爱奇艺手上。

  好吧,我们来看看央视和爱奇艺们对欧洲杯都做了什么破事儿。

  首先,欧洲杯小组赛阶段,央视将很多黄金时段(北京时间晚上9点和12点场)赛事挪到了体育频道5+台,让其核心体育频道5台播放世界女排大奖赛、田径联赛等。不管是政治原因还是民族自信了,收视率肯定是要遭殃的。

  当然央视也有网络视频渠道,旗下“央视频”App就承担了欧洲杯移动端的直播工作。没听说过这个App很正常,真不知道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这个App长这样

  其次,爱奇艺作为老牌视频网站,也很难撑得起“新媒体”的门面。长视频的特质让它已是昨日黄花。有时候看看黄金档电视剧还行,做体育类直播?真太丑。

  打开爱奇艺App,欧洲杯专栏不仅没法跟电影电视综艺的排面相提并论,甚至还排到了纪录片之后。隐得之深,简直让人怀疑爱奇艺是不是故意雪藏。花了钱就不推,我就是玩。

  除此之外,咪咕体育作为央视合作伙伴,也拿到了赛事转播权。咪咕体育的爸爸是中国移动,毕竟“央”字头裙带关系够硬。但你说真的能够做得好赛事推广和转播?那就未必了。毕竟它爸爸连手机信号都布置不好,儿子还能搞好直播?

  欧洲杯倒是邀约了抖音Tiktak作为赞助商。但欧足联只是馋你的钱,并没有授予任何版权。这导致至少在中国大陆境内,抖音上是几乎没有欧洲杯相关作品的。

  不仅没有作品,就连官方的视频都是冷冷清清。

  欧洲杯抖音官方号,除了置顶的3条之外,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点赞

  欧足联依然坚持与传统媒体和“伪新媒体”合作。同时,也不愿放出版权共享,让草根爱好者自由演绎,最终导致的就是短视频营销的严重缺失。

  在流媒体、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的营销策略可能连中老年群众都渗透不了,更别提广大青少年观众了。

  这就是僵化保守的欧足联干的事儿。

  回顾过去20年欧洲杯在中国的媒体伙伴历史,其实欧足联还是很锐意进取的,总会选择一些当下最火爆的媒体进行合作。

  2000-2008年三届欧洲杯与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合作,2012年-2016年与新浪微博的合作,都将欧洲杯的火热度捧得上天,也造就了巴洛特利思考人生等出圈爆梗。

  巴神单刀,却在慢慢思考人生!

  伴随着自媒体、碎片营销的深入人心,变得顽固的欧足联却守着自己“宝贝儿”版权不肯放手,导致自媒体人无法合法的对欧洲杯赛事精彩场景进行编辑和传播。欧洲杯想要变得更有影响力,想要吸引新球迷、非球迷关注,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样做除了足球的专业性得以保留,趣味性却严重丧失。

  当然,守着几亿欧元的收益,谁想说放手都不容易啊。欧足联被诟病见钱眼开,腐败僵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今年4月,欧洲12家豪门足球俱乐部就联合起来试图摆脱欧足联,独立共建“欧超联赛”。起因在于豪门们不满欧足联有关欧冠联赛改革方案简陋粗暴。欧足联拉了很多穷兄弟俱乐部进入欧冠联赛,以便自己能够搭上便车分得更多赛事直播权费。

  欧超联赛的起因是划清界限,但事情的结尾也好似欢乐喜剧人

  先不说12家豪门自己是否心怀鬼胎,但欧洲足球赛事竞争力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足球名宿纷纷表示足球这行不好做啦,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面的好苗子也很难培养。

  面对这样的窘境,欧足联不能说没有责任,尤其在全球推广和营销方面。当文化娱乐业在“线上、线下”都大爆炸发展之时,足球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并不再只是篮球、高尔夫球和赛车,还包括电子竞技、视频媒体、虚拟现实等多种多样数字娱乐方式。

  这些新兴娱乐活动不仅将青少年等未来球员、球迷储备的兴趣吸引走了,连老一代球迷——大量中老年秃头危机男也更爱平躺在沙发上刷刷直播、看看小姐姐,而非熬夜花近2个小时看22个壮汉抢一个胶皮球。

  已然如此,欧足联还是不愿放下直播权,不愿与大众共享版权。

  但看看隔壁NBA,火爆的球市却停不下来。

  这两年多少欧洲足球豪门的大佬来到NBA参观学习,又有多少NBA俱乐部营销和管理团队被高薪挖到欧洲传经送宝。NBA之所以现在做得更好,其实几点值得欧足联学习。

  首先是把体育赛事娱乐化。

  娱乐化、通俗化的赛事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广告更加炫目多彩,中场休息游戏多、抽奖多,明星球员花边新闻丰富,常常破圈与其他行业的人气明星互动(谁的人气高就蹭谁,特朗普也不放过)。连非篮球圈的人也会茶余饭后谈论NBA的某个家长里短,你说咋可能人气不高呢。

  美国大选拜登胜出后,詹姆斯带头,NBA众球星纷纷下场亲自p图嘲讽川普大宝贝

  其次是把体育赛事草根化。

  从NBA这个大IP衍生出来的巡回活动、训练营、街球赛、嘻哈表演……层出不穷,与全球草根大众互动性非常好。各地因为NBA而热爱篮球运动、嘻哈文化的人群,又各自玩出自己的花样。

  在中国,underground篮球赛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推崇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之一,吸引着无数挥舞着毛巾的青少年在炎热的夏天走向无影灯下的篮球场。

  最后,NBA保护自己的品牌,但同时也更懂得分享自己的版权。

  对于Tiktak等短视频网站上的自媒体人,NBA显得更为友好。它不会扯着大旗说短视频的演绎侵犯了自己的版权,不会突然要求下架,也不会因为搞笑剪辑而告人诽谤。

  它明白版权的力量在于传播,而传播最好的手段,就是让爱好者们发挥自己的才华,尽情的编绎。这比花几百万美金请个代言人,找个4A公司,拍个广告更便宜、更有惊喜。

  “娱乐至死”并不一定会磨灭赛事的专业度,但会帮助这项运动更受欢迎。作为一种大众运动,大众的热爱才是解救足球的唯一良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常常破圈与其他行业的人气明星互动(谁的人气高就蹭谁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