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欧洲学生学习中文的时候,并不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汉语难? - 知乎

日期: 栏目:欧洲杯 浏览:41 评论:0
为什么很多欧洲学生学习中文的时候,并不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汉语难? - 知乎

  莱顿大学的汉学研究很强。而且尊崇古典学,本科学生都需要从大二开始学习文言文,而且往往难度不低(大三的文言文课程需要学桃花源记)。和中国人学习文言文不同,荷兰学生开始接触文言的时候现代汉语往往也就是基础水平(只大一学了一年)。但不止一个荷兰人跟我说过,文言文并不比现代汉语难学。如果当作两种不同的语言的话,甚至比现代汉语还要规则一些。我相问,为什么外国人对于文言和现代汉语的看法和国人有这么大区别?这是否反应出来国内文言文教育其实缺乏效率?

  抱歉拉屎的时候没有认真审题。删后再编。

  文言文不难,难的是积累词汇。而我们先入为主总是把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放在一起。

  关于我们从小上到大的语文课我多说几句。我大学毕业之后再次回头去看我们的语文课程,这明明就是披着语言类学科的名字,教的全都是思想品德。所谓的文言文教育,大纲内容也就是那么几十篇,都是被古文观止收录的经典文言文的选段或者全篇。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大学读的不是古汉语专业,那我们从来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文言文学习。初高中的文言文内容都是针对课本上的那几个小段,搞懂了背诵了就行。这对大多数人来讲,直接阅读文言文是不够的。

  此外,个人认为古汉语的发展,其实可以从纸张和印刷术的发展结合来看。纸张或者用于书写的用品越普及的时候,那个时代的文章就越是通俗易懂。由此也可以理解,一个只是跟着教材学习了教学大纲内容文言文的人如果去读先秦诸子散文就很难,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较为轻松,读明清小说就基本无障碍。

  而对于国外的人来讲,把这两者完全当成两种语言来学就不存在了。

  题外话,个人语言学习需要的真的还是环境,见过很多外国人,各个国家的都有,上学校学中文的那种你跟他用中文交流,那就只能一板一眼主谓宾定状补弄清楚,在中国生活很多年的你就基本无障碍了。我们工作语言是英语,这也是为了照顾多数鬼佬是不懂中文的,逐渐发现其实没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人在英语沟通的时候,纯粹商务性质正式的谈话那沟通无障碍,而在会议之后的闲聊中会有很多口头上的东西是不大容易get the point.

  所以,个人觉得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饱含了这个民族的很多其他的内在的东西吧。况且,我们一直在谈论的方言不也是这样吗?我是湖北人,到今天武汉人在表达不服气不理解或者对别人的无奈的时候会用到“不服周”的说法,这个典故能追溯到几千年前周朝建立的时候。

  文言是一种以先秦的上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有自己的一套词汇、语法体系(尽管已没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因为后世不断使用也有一些新变化)。文言跟(狭义的)现代汉语总体上还是很不一样的两套体系。不要看到都用汉字,且后者保留不少文言词及成语就觉得两者差不多。

  然而根据我的经历,国内初高中教文言文是语文课的一部分,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教一些零星的词义和语法点(虚词会讲得比较系统),但没有当成一种独立的语言来教,至少当年的我只能靠现代汉语的基础加上这些零星知识点去猜文言文的意思。

  如果把文言当成一种新的语言来学,那么有现代汉语基础的人学起来应该比学拉丁语、希腊语、梵语简单多了吧。

  文言文其实在很多方面比现代汉语更接近西方语言,比如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面,词汇更偏综合性而不像现代汉语那样高度分析化(见=see,示=show,莫=nobody/nothing,或=somebody/something,这些在现代汉语里都要用词组表达)。更没有把字句、动补结构这些现代汉语独有的奇葩语法。

  首先,先秦古語與現代漢語是兩種語言,中間還隔了一個中古漢語。現存的材料看來,古語還有一些屈折現象,只是沒有體現在文字上。比起現代漢語,古語更接近印歐語言。另外由於單字一義的形態,比起現代漢語,冗雜比較少,對於外語學習者來說很友好。

  其次,國內基礎教育的文言文學習根基在於挑出與現代漢語的差別,而不是系統從頭學習古語。並且在學習中還夾雜了後世的仿古文言文,甚至高考以文言文爲主而不是古文爲主。文言文就是後世不同時代漢語自身仿造古文而得到的產物,但是其實是死的,至少不能在現實中以口語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想象得到,後世的文言文其句型用詞有別於古文,特別是語氣詞可以直觀看到於古文的差別。這種混合學習效果自然是差的。(你可以試試古典拉丁,俗拉丁,中世紀拉丁混起來學)

  学习新语言时,感知到的“难”,通常是碰到了“母语中不存在,而又无法简单弄清的东西”。

  比如东亚人碰到了单词的语法性别和内部屈折变化,欧洲人碰到了方块文字系统和音节内的声调。可参考下面的相关回答:各种语言都有哪些能把人玩死的地方?外国人写汉字有多难?

  下面分别从语音和文字系统、语法、词汇几方面来看。

  首先,学习文言文并不真正等于学习古代的汉语,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说。你不需要学会某句话在先秦或隋唐时期是怎么“说”和“写”的,不需要听辨上古音或中古音,不一定要读懂繁体楷隶(取决于教材)甚至篆字金文。很多文言文课文其实只是对古代汉语的转写,而且转写所用的文字不表音。这意味着,古汉语的语音难点,一般学文言文的现代人碰不到;而汉字,不论用来写现代文还是古文,对于外国人学习而言,都难(同一句话文言文至少看起来方块数量少……)。

  再说语法(一般人聊语言难易时,多数时候聊的都是语法),文言文相比于现代汉语,并没有给欧洲学生增加多少新奇的概念和复杂的规则。相反,有些地方更接近他们所熟悉的结构。这和我们学习古英语或拉丁语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古英语保留了在现代英语中已基本消失的大部分日耳曼语特征:名词分阴阳中三性(和自然性无关,例如sunne(太阳)是阴性,mægden(女孩)是中性(同现代德语)、wifmann(女人)是阳性;有主属与宾四个格(类似现代德语);形容词有弱变化和强变化(强变化时和名词一样有16种形式);动词随人称变位;在符合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句子的词序灵活多变;当然也有少量在中国人看来比现代英语简单的地方,比如时态。拉丁语保留了在现代意法西葡语中已明显弱化的古罗曼语特征:名词有主属与宾夺呼六个格(部分格只残存在现代语言的代词中),有五种变格法;形容词有两种变格法;动词变位虽然延续至今,但现代语言变位的复杂程度相比拉丁语也有弱化。

  麻烦在于,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恰是我们学习现代英语和现代法意西葡语言时大多都避开了的。而现代汉语由于语法相比文言文更加难以捉摸,母语是印欧或乌拉尔等语言的学习者反而更难适应。

  最后说词汇,对于大部分语言来说,都是古代比现代的词汇系统更单纯。例如现代英语除了继承一部分古英语词汇外,还吸纳了来自诺曼法语和中央法语的大量词汇,这些借入的语素很多又被拿来重新构成新词。而古英语只有少数拉丁语和极少数凯尔特语借词,在发展中逐渐掺入了一部分古诺斯语(北日耳曼语)词汇,其常用词汇量远无法和现代英语相比。

  有人也许会拿一些诗文作为例证,以表明文言文词汇的浩如烟海。那恐怕就是文学和延申知识的难度而不是语言本身的难度范畴了。倘若说要认全一百三十多个马字旁的汉字才算学会文言文中与马有关的表达…… 那不如把掌握每年新增的几百句网络流行语也算在现代汉语的学习目标里吧。古文冷僻字词再多,典籍所载终也有限。而鲜活的变化中的现代汉语,很多词连小编都慨叹自己老了读不懂了。

  来自多邻国duolingo的分享~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